愛滋紀事

AIDS Chronicle

愛滋紀事:基礎研究、臨床照護、公衛治理與人權關懷 

AIDS Chronicle: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Care, Health Governance and Human Rights Advocacy 

1984年冬天,一位過境台灣的外籍旅客因病至台大醫院就醫,傳出染上愛滋病的消息。隔年5月,國內出現首位愛滋病例,當局隨即將之列為報告傳染病,揭開與愛滋病的對抗歷史。台灣自1984年通報第一例感染個案至2017年底為止,累積本國籍感染者已達35,930 例。


HIV/AIDS在台灣

Epidemic Encounters: HIV/AIDS in Taiwan

愛滋病正式名稱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所引發的疾病。HIV病毒攻擊免疫系統,主要經血液或高濃度愛滋病毒體液如精液、陰道分泌物等傳染。由於社會對愛滋病的誤解,對患者標籤化、汙名化,屢屢出現違反人權的事例。儘管2007年政府公布「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但至今仍是一場說服的漫長戰役。

早在愛滋病擴散之初,陽明大學即致力於HIV/AIDS病毒研究及公共衛生的衛教宣傳與防治。除設置陽明愛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外,郭旭崧、陳宜民、張鴻仁、王永衛等教授等在政府、學界與臨床等領域奉獻心力,展現醫學大學對社會的全方位責任。

本次展出介紹台灣在基礎研究、臨床治療、公衛防治到人道關懷的努力,凸顯愛滋病戰疫的複雜面向。在眾多學者與醫師的努力下,愛滋病已由絕症變為可控制的慢性病。如陳宜民教授所言:「愛滋病的面貌變化的很快,流行族群也在轉變。從一開始的同性戀者、到靜脈毒癮患者、到異性戀內同性戀者、到靜脈毒癮患者、到異性戀人口、到一般大眾人口,都在變化。」相較於此,社會的深層歧視依舊存在。如何從政策面、社會制度面上去消除歧視、提高易感族群接受篩檢與就醫意願,以及未來在長照2.0系統中幫助終老的愛滋病患,都是新的挑戰。

「1993年為防治愛滋而走,因為我關心」全民健行活動在台北市

從病毒學到分子流行病學 

Knowing AIDS: From Virology to Molecular Epidemiology

1998年本校成立陽明愛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推動愛滋病病毒的預防,以及降低愛滋病病毒感染對個人及社會所造成的影響。現任中心主任為黃生智教授。

中心擁有生物安全第三級實驗室,為當時全國唯二的國際級專業實驗室,資料庫蒐集超過兩千件的國內外愛滋病病毒分離株及病人檢體。中心的成立當時擔任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宜民居功甚偉。陳教授1992年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NCI)的博士後研究後返國,致力於第三級病毒包括HIV、SARS冠狀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的病毒學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也為籌措設置高規格實驗室奔走。該實驗室延續陳教授在肝癌與HIV的工作,了解台灣HIV亞型的分布,更在SARS流行期間也支援政府的病毒篩檢,展現社會責任。 

第11屆台北愛滋病研討會陳宜民老師(左一)與工作人員合照

 新藥開發與公衛願景

Searching for a Cure: Drug Development and Therapeutic Policy

在愛滋病逐漸被世人知曉之後,1986年美國FDA通過抗愛滋治療藥物AZT,但其副作用大,成效不彰。直到何大一與其團隊發明對抗HIV的混合治療,俗稱雞尾酒療法,才為控制病患的病毒帶來空前成效。

何大一長期投身愛滋研究,於2008年獲頒本校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他在1994年揭露HIV-1,闡明愛滋病病毒複製多樣性,徹底改變我們對此疾病的基本概念。何大一更走出實驗室,向大眾宣傳愛滋病訊息及爭取愛滋病防治資源,積極展開愛滋防治的行動。目前他與研究團隊正發展HIV-1的疫苗,期望未來遏止愛滋病的蔓延。

1997年,台灣開始提供免費「雞尾酒療法」之治療藥物給全國各愛滋病指定醫院病患使用,是由本校第一屆校友張鴻仁在擔任衛生署防疫處處長期間所推動,至今依然是唯一以特別經費方式提供所有本國愛滋病患免費雞尾酒療法的國家。政府當初毅然實施全面雞尾酒療法政策除了人權考量外,也著眼於疫情控制的效果。張鴻仁2004年離開衛生署,但持續在陽明大學教授「衛生政策實例」,帶著學生到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實際體驗。他目前擔任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致力愛滋病新藥的開發。

左一: 張鴻仁、左四: 郭旭崧校長

視病如親的醫護身影 

At Bedside: The Medical Staff Dr. Wang, Wing-Wai Treat Patients Like Family

本校副教授,服務於臺北榮總感染科的王永衛醫師(1955-2018)行醫37年餘,長年投身愛滋感染臨床治療的第一線工作,2011獲得台灣露德協會愛滋感染者聯合推薦為「愛滋友善醫師」。

為了讓第一線照顧能在制度面得到支持,王醫師積極參與疾管署「性病研商準則及推動感染科性病友善門診計畫」,協助訂定一般性病診治手冊,提供第一線醫師性病相關治療指引。任職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期間,他參與藥癮愛滋減害試辦計畫,也是首位主動進入土城看守所及監獄,協助愛滋病收容人看診的感染科醫師。

王醫師不只在第一線醫療照顧,更協助愛滋去歧視化,致力於人類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性傳染病防治,及院內感染控制、社區傳染病防治,積極維護病患權益,推動愛滋修法解除外籍禁令。王醫師與本校愛滋病中心密切合作,其成果在國際愛滋病組織TREAT Asia 發光發熱,惜天不假年,王醫師於2018年因病過世,但其樹立的仁醫典範將永留我們心中。

瞄準防疫前線與減害計畫 

A Public Health Threat: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Harm Reduction Program 

過去愛滋病毒多經由性行為傳染,靜脈注射毒癮者占比多為個位數。但2003年毒癮者的感染人數首次突破十位數達74 人,至2007年已累積至 5,488 名,占總感染人數 38.94%。面對此一挑戰行政院核定「愛滋病減害計畫」,針對共用針頭的藥癮病患進行關切,由當時擔任疾管局局長的郭旭崧校長負責。他推動清潔針具、美沙冬替代療法、衛教諮詢,將三者列為減害重要工作項目。其中,美沙冬替代療法使有意戒毒的人能選擇以低危害的美沙冬替代高危險的海洛因施打。此舉涉及法律、警察單位、道德觀點,推動上花費不少心力,也有不少反對聲音。後來透過中央與地方跨部會積極推動下,此政策方能順利推動。

愛滋的減害計畫中,任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的莊苹主任,長期奉獻,不遺餘力,她在首次接觸衛生署藥癮者的減害計畫後,開始全心投入藥癮與愛滋病患照護工作,並加入護理人員愛滋病防治基金會,訓練護理人員正確觀念。她默默陪伴藥癮患者,讓這些邊緣人及個案家庭能有機會得到援助。
在防疫方面,如何透過定期檢驗,即早發現避免愛滋病毒散布。台灣紅絲帶基金會,結合媒體、政府企業、年輕人、國際合作等行動達到防治目標。如響應全民愛滋篩檢日,將6月27 日訂為全民愛滋篩檢日,從知識篩檢、行為篩檢、血液篩檢著手。
為使全民篩檢行動更為積極,北市聯合醫院昆明院區曾推出愛滋衛教諮詢篩檢行動巡迴車於北市街道。紅絲帶基金會更主動出擊,以愛滋匿名篩檢行動車活動於校園或偏遠地區的同志或民眾。

讓愛滋長,關愛無限

Love and Hope: Social Care for HIV/AIDS

1986年台師大學生田啟元因感染愛滋遭到校方退學,受到社會異樣眼光無法回家。面對孤立無援的朋友,楊婕(婕妤)無懼傳染,在家裡挪出房間供其棲身,自此,開啟她投身愛滋感染者收容和照護的角色。除了成人病患外,楊婕也接觸許多因垂直感染生下的愛滋嬰兒。為能妥善安置他們,醫界、企業界及善心人士通力合作,於2003年催生台灣關愛之家協會,並在本校陳宜民教授與台北市性病防治所駐診醫師涂醒哲等人協助下,促成「誼光義工組織」與「希望工作坊」。

一般社區與大眾對與愛滋病患唯恐避之不及,2006年還發生過台灣關愛之家協會在木柵的收容所與社區管委會的興訟事件。此事件後來經判一審違法二審合法,足見社會變遷的轉折。儘管設置場所和資源一直處於困窘,但楊女士仍堅持初衷,在愛滋寶寶收容階段性成功後,又將重心移轉到外籍移工與移工寶寶的收容。

對愛滋病友的照護,希望工坊為另一個重要的組織。1993年,台灣第一個民間的愛滋病中途之家成立。隔年,在台灣預防醫學會周碧瑟、陳宜民等人奔走下,正式成立台灣預防醫學會「希望工作坊」。執行長陳宜民除了從事愛滋病毒研究,也身兼關愛之家協會理事,積極從事社會關懷與如放水燈、台灣愛滋燭光紀念活動、愛滋紀念被單國際展等策劃宣傳,透過不同面向的活動示範如何給予愛滋病友應有的照顧、弭平愛滋病友的社會歧視。希望工作坊提供監所內的愛滋輔導諮商與醫療轉介,以及匿名篩檢、義工訓練、公益活動等。 

愛滋人權不能妥協 

People Come First: HIV/AIDS and Human Rights

自1980年代美國的雷恩懷特(Ryan White)到田啟元,到阿立(化名),社會對愛滋病患的歧視一再出現,是社會誤解的犧牲品。

2012年國防大學一位學生阿立被驗出感染愛滋,後校方以操行成績不及格等理由將他退學,此事旋即引起社會高度議論。為爭取阿立的就學權,衛福部要求國防大學撤銷退學處分,甚至打起行政訴訟。時任疾管署署長的郭旭崧表示「衛福部接受阿立申訴,疾管署認定學校歧視,此開啟校方告衛福部、聯合國愛滋病組織來函關切、衛福部開罰校方等過程中,他背負此生最大壓力」,顯見愛滋零歧視的目標顯然仍距離很遠。郭校長也指出從阿立的例子看到「此事要特別感謝阿立勇於站出來」,才能讓更多人了解感染者處境,進一步改變其他受害者遭遇。 

他山之石:泰國愛滋病防治 

A Global Disease: HIV/AIDS Prevention in Thailand

泰國與台灣愛滋歷史有共同的接點。1984年,同一名外籍旅客過境泰國,到台灣被發現罹患愛滋病,這一年是泰國和台灣的首次發現境外移入愛滋感染者的案例,兩年之後,台、泰兩國也先後出現本土病例。

泰國政府一開始並未正視此威脅,愛滋病發生率一飛衝天,在1991年達到高峰,有15萬名新增感染者。但在前一年泰國總理安南推動國際層級的防治計畫,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協助下陸續為感染者提供免費愛滋醫療,並鼓勵篩檢及治療。同時泰國紅十字會建立亞洲第一個匿名篩檢治療的門診,民間團體深入農村、特種行業宣導使用保險套,媒體天天衛教愛滋常識,各界從農村到都市、從學校到產業、從媒體到教育,全面投入防治。之後人數逐年減少,從2006年以後,年增人數在兩萬人以下;它更是首例成功消除愛滋病病毒「母嬰垂直感染」的亞洲國家。 

愛滋與醫學人文實踐 

Morality and Profession: Medical Humanities for HIV/AIDS

為破除大眾對愛滋病的恐懼,陽明開設公衛課程及舉辦關懷與防治愛滋系列活動與show愛影展,試圖扭轉對HIV/AIDS患者的偏見。如任一安教授的醫學人文實踐課程裡,他邀請愛滋病感染者到課堂現身說法,也親率學生到苗栗私娼寮作愛滋篩檢服務。2010年的「627全民愛滋篩檢日」,由紅絲帶基金會主辦,陽明大學醫學人文實踐課程的學生們,與前AV女優紅音螢在街頭宣導衛教,發送保險套等活動。

2008年暑假,本校國際交流中心與台灣關愛之家協會合作籌畫中國廣西雲南愛之關懷志工團。五位來自公衛所、臨護所、牙醫系、醫學系的學生組成醫療志工團隊,與「中國愛之關懷協會」進行相關交流與服務。 

©國立陽明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